【位 置】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介于东经114o10,至114o42,北纬31o44,至32o19,之间,南与湖北大悟、河南新县接壤,东以竹竿河为界与光山县为邻,北隔淮河与息县、正阳相望,西与信阳县毗连。县城西距信阳市45公里,北距省人民政府所在地郑州市373公里。信叶公路(信阳至叶集)横穿罗山东西,罗淮(罗山至淮滨)、罗宣(罗山至宣化店)公路纵贯县境南北,“十”字形的公路网络沟通豫南同皖西、鄂东北的广大区域。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3公里,面积2065平方公里。
【建 置】西周 未置县,区域属中国。
春秋、战国 未置县,区域属楚国。
秦 未置县,区域属衡山郡。
汉 置黾阝 县,属江夏郡。
三国、晋 同汉制。
南北朝 宋孝建三年(456年)分黾阝 县地增置宝城县,同属义阳郡。南齐改宝城县为保城县,与黾阝 县均属北义阳郡。梁武帝时合黾阝 县、保城县置汝南郡。北魏分置保城县、黾阝 县、东随县。保城县、黾阝 县属齐安郡。北齐合三县置高安县,属齐安郡。
隋 开皇三年(583年)高安县并入钟山县。开皇九年(589年)将北魏时的东随县地从钟山县分出,置礼山县,属义阳郡。开皇十六年又分钟山县地置罗山县(因县治西南4公里处有小罗山—今名小龙山,故名),属义阳郡。大业末年(618年)礼山县废。
唐 武德四年(612年)于县境置南罗州,领罗山县。武德八年(625年)南罗州废,罗山县属申州。
五代 同唐制。
宋 开宝九年(976年)罗山县废。雍熙三年(986年)复置罗山县,属信阳军。
元 至元二十年(1283年)徙信阳州治于罗山县城,县治迁往西南,称罗山新县。属汝宁府信阳州。
明 洪武元年(1368年)县治复旧,仍称罗山县,属信阳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汝宁府。成化十年(1475年)复属信阳州。
清 罗山属汝宁府。
中华民国 2年(1913年)废府、州,罗山县属豫南道。16年(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17年(1928年)河南省划为14个行政区,罗山属第七(信阳)行政区。21年(1932年)划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22年(1933年)1月1日,拨县境南部的宣化店、姚家畈、丰家店、唐店、王家店、彭城店、新府、毛家集一片(569.55平方公里)归新置的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3月解放,属潢川专区。1952年11月,潢川专区与信阳专区合并,罗山属信阳专区。
【区划】明 天顺五年(1461年),全县有15个里,弘治前后,划分6个乡(遵化、履信、咸宁、崎岖、引远、崇宁),下辖22个里。嘉靖时期,安庄、遗爱2个里废。万历前,里改名为保。
清 乾隆时期,划为45个约(三南约、三北约、两约、牛南约、牛北约、新约、蔡约、土约、槐约、独西约、双约、包约、定约、曾约、陈约、九约、万约、姚约、青约、班约、石约、南约、子约、张约、城约、金约、桂约、龙约、北东约、北西约、高约、西里约、朱约、沙上约、沙下约、胜约、莽约、老约、榆南约、榆北约、杆约、淮东约、淮西约、团约)。宣统三年(1911年)划为6个区(为选举投票而划),区下辖48个约。第一区辖三南约、三北约、两约、牛南约、牛北约、新约、淮东约、淮西约、双约;第二区辖张约、杆约、高约、团约、榆南约、榆北约、西里约、金约;第三区辖龙约、桂约、包约、班东约、班西约、陈约、万约;第四区辖朱约、南约、上石约、下石约、曾约、城约、九约、北东约、北西约;第五区辖子约、槐约、土约、莽约、独东约、独西约、蔡东约、蔡西约;第六区辖胜约、姚约、沙上约、沙下约、老约、定约、青约。后将第四区的九约分为上九约、下九约,第六区的青约分为青南约、青北约、其中青北约划属第三区。
中华民国 21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全县改划为5个区:第一区城关、第二区楠杆、第三区涩港、第四区周党、第五区莽张。区下辖50个联保(原约改名),490个保,4,744个甲。25年(1936年)改划为3个区;第一区城关辖21个联保,下辖136个保,1396个甲;第二区莽张辖13个联保(莽张、北东约、北西约、南约、包约、龙约、土约、蔡东约、蔡西约、独西约、槐约、子约、城约),下辖155个保,1519个甲;第三区潘新镇辖17个联保,下辖212个保,2065个甲。30年(1941年)撤消区、联保,改划为12个乡(镇):潘新(镇)、灵城、明月、吉光、定远、费公、竹河、瀛湖、子路、浉河、城关(镇)、金楠,下辖159个保,1855个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夏,全县划为7个区:城关区、楠杆区、竹河区、莽张区、涩港区、彭新区、周党区。区下辖67个乡。
1950年8月,城关区改为城关镇,下辖3个街。从周党、彭新两区中各划出一部分增设定远区。
1951年,全县改为10个区:城关区、河口区、竹竿区、莽张区、周党区、定远区、彭新区、涩港区、楠杆区、子路区,区下辖196个乡(镇)。1952年,竹竿区改为庙仙区。同年,将原196个乡(街)合并为186个乡(街):城关辖街2个,河口区辖乡20个,竹竿区辖乡20个,莽张区辖乡20个,周党区辖乡20个,定远区辖乡20个,彭新区辖乡20个,涩港区辖乡21个,子路区辖乡18个,楠杆区辖乡24个。1953年3月,全县合并为175个乡(街)。1955年5月,撤销庙仙区,恢复竹竿区。之后,又将竹竿、城关区的全部和楠杆区的护林、阎楼2乡合并设城郊区。年底撤销河口、子路区,其地划归莽张、楠杆、城郊等区。
1956年2月,区下建立中心乡(镇)35个,下辖77个小乡。
1957年3月,撤销中心乡,全县划为68个乡:城郊区辖乡10个,莽张区辖乡10个,周党区辖乡10个,定远区辖乡9个,彭新区辖乡10个,涩港区辖乡10个,楠杆区辖乡9个。
1958年3月,撤销区,全县划为:城关镇、城郊、东铺、河口、竹铺、莽张、子路、仙桥、南李店、周党、潘新、龙镇、定远、春秋、鸡笼、彭新、倒座、九里、铁铺、涩港、朱堂、青山、双桥、楠杆、北李店、高店,25个乡下辖247个高级社。
1958年8月,撤销乡、镇建制,全县建立7个公社:城郊、莽张、周党、定远、彭新、涩港、楠杆。9月合并为一个公社,前7个公社改为分社。1959年3月,县公社撤销,前分社改为公社,并从城郊公社中增划竹竿公社,共8个公社,下辖185个大队。1960年2月,从城郊公社增划城关公社,大队也进行了调整。全县共9个公社,下辖158个大队。其后,部分公社所辖大队又有所调整。
1961年8月,全县设9个区:竹竿区、东铺区、莽张区、周党区、定远区、彭新区、涩港区、楠杆区、城关区。下辖37个公社(镇),374个大队。1961年10月,撤销竹竿、城关区,原城关区所辖龙山、十里塘公社与竹竿区合并设城郊区,城关镇为县直辖。
1962年5月,撤销区,全县划为16个公社:城郊公社、东铺公社、城关镇、竹竿公社、莽张公社、周党公社、潘新公社、定远公社、鸡笼山公社、彭新公社、铁铺公社、涩港公社、青山公社、子路公社、楠杆公社、高店公社。1963年3月,将铁铺公社并入彭新公社,鸡笼山公社并入定远公社。大队也进行了调整。全县共14个公社(镇),下辖236个大队。此后,各公社在不同时期分别对所辖大队进行过调整。1975年3月,从彭新公社划出6个大队置铁铺公社;从定远公社划出12个大队置山店公社;从莽张公社划出6个大队,城郊公社划出7个大队置庙仙公社;从东铺公社划出6个大队,楠杆公社划出2个大队置尤店公社。1980年以后,部分公社对所辖大队进行过部分调整。
1983年7月,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村在原大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1987年2月,周党乡撤乡建镇;1991年11月,从原涩港乡分离出朱堂乡;1994年4月,竹竿乡撤乡建镇;1995年2月,楠杆乡撤乡建镇;1996年3月,涩港乡撤乡建镇;1996年5月,子路乡撤乡建镇;1996年12月,青山乡撤乡建镇;2000年8月,彭新乡撤乡建镇;2000年11月,潘新乡撤乡建镇;2004年10月,涩港镇改名为灵山镇。
2005年,全县分为19个乡镇,下辖286个村,其中有9个镇:城关镇、竹竿镇、楠杆镇、青山镇、子路镇、周党镇、彭新镇、灵山镇、潘新镇。有10个乡:东卜乡、尤店乡、高店乡、朱堂乡、铁卜乡、山店乡、定远乡、庙仙乡、莽张乡、龙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