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轸 (1894—1981)字翼三,罗山县竹竿乡河口寨人。国民党队爱国将领。
张轸幼年读乡塾。清宣统元年(1909年)夏进开封陆军小学学习。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南京陆军第三中学。在校参加黄兴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运动,后被军阀政府通缉,流亡秦洛地区三年之久。
民国四年(1915年)张轸进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民国七年(1918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次年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培训班。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回国,先后在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胡景翼的国民军中任职。北伐时期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战术总教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九师第五十六团团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随第六军进入江西攻打军阀孙传芳,11月参加南昌战役。次年3月第六军攻南京,张轸指挥第五十五团、五十六团夺取雨花台,首先攻入南京,被军长程潜任命为城防司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第六军被蒋介石遣散。不久,程潜重建第六军,张轸任第十八师师长。“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程潜被蒋介石扣押,继任军长胡文斗被害,副军长张轸率部向闽赣边境转移,沿途屡遭军阀部队截击,部队伤亡甚重,张轸被迫下野,匿住沪杭。民国十九年(1930年)应刘镇华之邀任该部队六十四师参谋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刘不和,辞职后在开封闲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蒋介石启用程潜为参谋总长,程潜调张轸到南京军政部任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任豫北师管区司令。芦沟桥事变后,张轸在豫北举办游击训练班,邀请八路军第一战区长官部的代表朱瑞、唐天际、刘子超等担任教官。张轸以训练民兵的形式组建五个独立营,后扩编为第一一O师。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至5月张轸率一一O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同年秋任桐柏山游击总指挥,与中共鄂边区区委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次年4月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中将。5月率部参加随枣战役,获宝鼎勋章。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十六军军长。次年4月赴缅甸抗击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张轸先后任国民党军队第十四集团副总司令、豫南挺进军总指挥兼豫东南行署主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率十二个整编师及两个独立旅于汝河、淮河一线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次年春节前其部在信阳市大拆民房,修筑城防工事,致使上千难民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1949年5月15日张轸率部25000余人在武汉金口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军长,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委员兼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等职。病逝前题写“中华文明五千秋,炎黄子孙遍全球。台湾儿女思祖国,国共风雨宜同舟”的诗句寄赠蒋经国。
1981年7月26日病逝于郑州,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