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萌生。植物们张开美丽的花朵开始创造新生命的历程,动物们也忙着筑巢垒窝,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栖息在罗山县的国宝级鸟儿朱鹮也忙碌起来。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其性格温顺,被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为“吉祥之鸟”。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
而今,它们的羽毛渐渐变成铅灰色,预示着新生命的孕育正在进行。
4月7日一早,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朱鹮监测人员同往常一样,备齐望远镜、GPS、照相机等日常监测设备,赶往灵山镇的一处朱鹮巢址。自3月下旬发现该巢后,他们每天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对巢区进行防护和封控隔离,避免其受到人为干扰和天敌伤害。
每年的1月至5月为朱鹮的繁殖期。去冬今春平均温度高于往年同期,我省野外朱鹮提前开始配对营巢。它们一般会把家安在距地面10多米的大树上。
保护区负责监测工作的朱鹮繁育站副站长蔡德靖介绍,朱鹮奉行一夫一妻制,对爱情非常忠贞。如果爱人遇到意外,“再婚”时也只会向单身的朱鹮发出求爱信息,不会充当“第三者”。在董寨,他们监测到一对朱鹮夫妇已连续4年产卵孵化成功,且3年为4胞胎。
“已经监测到有幼鸟破壳,但它们都被朱鹮妈妈‘抱’在怀里,偶尔才把小小的头露出来。”蔡德靖说。在野外朱鹮活动区域和朱鹮筑巢繁殖地,监测人员除发现一部分原巢区外,又陆续发现新的朱鹮巢址。截至目前,野外已发现52只朱鹮配对,24对朱鹮筑巢产卵孵化,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
他认为,数量之所以增加,不仅因为野外朱鹮数量增加,配对基数显著提高,还得益于罗山县全域全时段禁炮禁燃,为朱鹮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当然,更离不开群众保护意识的增强,人鸟和谐相处。
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首个朱鹮迁地保护地,自2007年引入朱鹮以来,人工繁育和自然繁殖都取得显著成绩,朱鹮野生种群发展势头强劲,野外连续多年发现多对朱鹮孵出四胞胎。截至2020年底人工繁育朱鹮250多只,野外放飞100只,自然繁育成功160多只,野外达到200多只的种群规模。朱鹮繁育站工程师黄治学认为,这表明朱鹮完全适应罗山县优良的生态环境,朱鹮已成为河南省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物种多样性丰富,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朱鹮重要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栖息地。目前,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1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6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