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宣布,罗山与全省其他32个县一起,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来,罗山全县干部群众,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向贫困发起总攻,在当年红25军开始伟大长征的红色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决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罗山县委书记许远福坦言,脱贫攻坚开始以来,罗山县坚持对标中央要求,主动担当,奋发作为,将如期脱贫、整体摘帽提升到“四个意识”的高度来对待,如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罗山答卷。
1
产业扶贫拔“穷根”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眼下罗山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如今,罗山县稻虾产业风生水起,小龙虾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备受市场追捧,贫困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6月10日,在罗山县子路镇李楼村“金凤家庭农场”的300多亩的虾稻田里,90后女农场主罗娜正忙着查看刚栽下秧的稻田里水的深浅,给虾沟里长势正旺的小龙虾补充点饵料。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旺季,连日忙碌的她疲惫的脸上依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罗山县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98万亩,发展“稻虾共作”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县里出台《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对300亩以上的带贫养殖大户或合作社,每亩一次性奖补2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连片种养5亩以上,每亩一次性奖补400元,“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全县广泛推广,全县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8万亩,培育稻渔种养大户51户,为全县20个乡镇、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户贫困户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罗娜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受益者,农场每年仅此一项增收近百万元。除了她一家致富,还带动当地160多名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在罗山县,不光是“虾稻共作”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茶叶、花木、花生等特色产业,在县里的产业扶贫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成为助农脱贫增收、扮靓多彩田园、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赢得“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罗山县“茶王”钱晓玲,在外事业有成后回乡开荒种茶,成立灵山茶业有限公司,在周党、潘新、莽张、彭新、灵山等5个乡镇建成5万余亩生态茶园,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通过探索建立的“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辐射带动1500余户茶农共同脱贫致富。
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罗山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打造集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扶贫工程,通过金融、项目、资金、培训、用地等方面支持,动员社会经营主体参与,建成“多彩田园”示范工程121个,将9916户贫困户优先纳入“多彩田园”产业增收链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在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村的省“四优四化”千亩优质花生专项示范基地内,华实园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光明,正在地里查看无残留除草剂的施用效果。
“在这块地上,我种过小麦、高粱,引种过花用芍药,最终在省市县农业科研部门的帮助下,改种成优质花生。”见到我们来,陈光明直起腰身,从花生地里走出来,骄傲地说,“我这儿还是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的科技指导示范基地呢。”
结合县内沿淮、沿河平原以沙壤地为主,丘陵、坡地多的实际,在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罗山县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推进优质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以高店、尤店、东铺、楠杆、竹竿、龙山、庙仙等7个乡镇(街道)为重点,发展花生专业村,建立规模化花生生产基地,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
产业选对路,增收有保障。罗山县围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目标,将产业扶贫、转移就业、金融扶贫融合推进,保障所有贫困群众都有1项以上的稳定增收措施,形成了多元化增收格局。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按经营收益定期分红;针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行订单式生产,政府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元的补贴资金,企业全程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帮助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
来到东铺镇杨店村,远远就能看到公路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牌子,“玫瑰小镇”四个大字格外醒目。2012年,在云南昆明从事鲜花生意十多年的李连虎选择回乡创业,在地方政府支持帮助下,流转260多亩土地建起高档温控大棚引种玫瑰花。
除了常见的红玫瑰,还有非常少见的黄玫瑰、紫玫瑰、绿玫瑰等稀有品种。如今,这里每天出产的鲜切玫瑰,通过物流在两三个小时内实现直供信阳,以及合肥、武汉、郑州等地的鲜花批发市场,销路根本不愁。
“信阳气候环境好,是北树南迁、南花北移的良好过渡带。通过智能温室种植玫瑰花,可以实现每年开花3季半,每亩能产出3.5万枝鲜切玫瑰,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李连虎表示,通过土地流转、到户增收、基地用工等多种方式,他成立的卉林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1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下一步我准备与周边群众签订收购协议,为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带动更多的人通过花木致富奔小康。”李连虎充满希望地说。
据统计,2016年以来,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罗山县先后选派20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6690名帮扶干部,组建20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帮扶全覆盖;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7.1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扶贫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落实医疗、教育、住房、兜底等扶贫政策,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
2
移民搬迁挪“穷窝”
“感谢党的好政策,自从搬到了移民安置点,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真是大变样。”盛夏时节,在罗山县高店乡东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齐永权指着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占地面积约41亩的高店乡东街社区,是2016年罗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四个安置点之一。这里道路干净整洁,徽式小楼设计科学,房前屋后荷花绽放、蔬果飘香。如今已是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扶贫车间、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中转站、公厕等一应俱全。
2016年就搬进了100平方米安置新房的七旬老汉齐永权,妻子因车祸去世,儿子也因此落下残疾,只能靠轮椅度日。家庭生变后儿媳抛下两个幼子离家出走,一家人生活无望。
“我们现在住着新房,儿子领着残疾补助,两个孩子上学也有补贴,年底还有金融扶贫的入股分红,一家人生活无忧,简直是掉进福窝里了。”齐永权感激地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俺一家的幸福好生活啊。”
高店乡东街社区只是罗山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至今,他们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840户3036人,在全县10个乡镇建起20个安置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据罗山县县长汪明君介绍,他们在推进搬迁扶贫过程中,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明确政策界限并重、安置点选址与规划并重、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并重、搬迁入住与拆旧复垦并重,注重“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为此,罗山县在每个有条件的安置点都建有1个扶贫车间。
2018年7月5日,信阳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罗山县召开,他们全面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产业扶贫“五个一”落地见效,帮助搬迁群众逐步脱贫致富,开启贫困群众美好生活“五个新”典型经验,随后向全市推广。
“扶贫车间只是罗山县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的途径之一。”罗山县常务副县长余国芳告诉记者,他们通过采取到户增收、入股分红、安排就业等措施,认真落实建一个扶贫车间、建一处光伏发电站、建一个后续发展公司、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等“五条”路径,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崭新的生活环境。
许远福坦言,罗山县底子差、基础薄,全县97个贫困村,共有2.1万余户72178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
对于不符合移民搬迁政策的,罗山县通过全面开展危房改造“清零行动”,确保所有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他们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第三方鉴定公司对危房进行评定鉴定,采取合户、修缮、新建等方式,对C级危房全部维修,对D级危房全部新建,并严把危改质量关,按照改造房屋安全标准,抽调专业人员逐村逐户进行竣工验收,达标一户、拨款一户,实现了应改尽改。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县已改造危房1.3万户。
3
旅游扶贫富万家
铁铺镇何家冲村三面环山,峰峦迤逦。85年前,红二十五军曾从这里吹响号角,开启伟大的万里长征。脱贫攻坚战中,这里再次吹响“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致富”的号角,写下旅游富民的老区新篇。
“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集结在这棵树下,翻过后面那道山梁,开始长征的。”在誓师广场的老银杏树下,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宗伟说,就是这棵已经800多年的银杏树,见证了当年3000将士那慷慨与悲壮的一幕。
如今,这棵银杏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它下面修建的誓师广场的浮雕墙上,红二十五军誓师长征时挥师西进的雕刻,向所有前来参观的人们,无声地讲述着当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如今,何家冲何氏祠、红军医院和银杏树都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何家冲正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来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
何宗伟告诉我们,村民们对红色旅游很上心,很多红色景点的修缮翻新工作都是村民们自己完成的。除此之外,村民们还将红色经典旅游、乡村文化游、拓展培训经济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融合起来,打造“红绿相映”的旅游基地,加快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采摘游的融合开发。
今年6月,何家冲顺利被认定为河南省中小学专项性社会实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罗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家军表示,他们正依托红色、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域旅游,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推进休闲旅游、养老养生、教育培训等业态深度融合,带动贫困群众在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中受益。
像何家冲村一样,让群众吃上“旅游饭”的,在罗山县还有很多。
近年来,朱堂乡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协同发展,聚力打造天桥村荷仙谷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奏响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响乐。
正在建设中的荷仙谷,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务工、民宿经营、餐饮经营、景区经营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变身为农家乐、超市、儿童乐园等旅游小项目的经营者,景区保安、保洁、停车场管理员等日常维护经营的参与者,在这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乐在农家、购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就连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变成了城里人喜爱的旅游元素。
“有了荷仙谷风景区,打赢天桥村脱贫攻坚战,我们才有了信心和底气。”天桥村党支部书记汪景海高兴地说。
如今,荷仙谷景区内的农家乐已发展到20多家,茶园观光园、特色采摘园等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带动周边4个村6000多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仅天桥村的贫困户,就有5家开办了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2018年6月,罗山县印发《旅游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实施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管理等五大提升工程,强化“长征红乡·灵秀罗山”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
“脱贫攻坚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保障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任务还必须要继续。”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许远福表示,“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我们将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继续保持克难攻坚的精神状态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