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24年11月23日
罗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
时间 :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 : 政府办  作者 : 佚名  浏览次数 : 5247    

第三章  规划期的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政策取向,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取得显著成效和重大进展。

第七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农业比较优势

按照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的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规范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把罗山建设成为河南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油料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花卉基地。

抓好粮食核心区建设。以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粮食为重点,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抓好超级杂交水稻和优质高产小麦生产,积极推广籼改粳,建设南湾灌区和石山口灌区优质稻生产基地、沿淮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立集中连片万亩以上规模的高产示范区。“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左右,总产7.6亿公斤以上,优质率达9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要逐步增加并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其中超级杂交水稻逐步增加到85万亩,籼改粳4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加快综合改造中低产田,促进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末,全县耕地保有量在13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16万亩以上,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基本农田示范园30万亩,全县旱涝保收田达64.9万亩。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大力推进茶叶基地建设,每年新增茶叶基地3万亩,“十二五”末,全县茶叶生产基地总规模达到30万亩,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0家。按 “一带一区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建立生态旅游农业基地。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培育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十二五”末,油料种植面积达50万亩,总产1亿公斤;蔬菜面积10万亩,总产2.5亿公斤;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达16家;打造15个农产品知名品牌,全县省以上著名商标品牌达6家。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华英富民”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体的规模养殖,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供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全县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以南部丘陵区域乡镇为主,建设肉牛养殖小区,在石山口水库水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地区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罗山北部、竹竿河流域建设100个水禽养殖小区。重点支持万林种猪养殖基地、豫鸣公司1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园建设。“十二五”末,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以上,存栏万只以上规模的家禽养殖场(小区、村)达到36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小区、村)达到48个,建设成为豫南地区重要的生猪和肉牛生产基地。

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 “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开发5座小型水库无公害鱼类精养,建成省级鱼类原(良)种繁育场一个,重点打造休闲渔业3处,建成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处,建立罗山县省级水生野生动物(黄缘闭壳龟)自然保护区。至“十二五”末,全县已养水面13.4万亩,水面利用率达到96.2%,水产品总量达到3.9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1亿元。

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开展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广农业环保新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为依托,结合规模养殖,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建设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十二五”末,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力争让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沼气普及率达30%,沼气池总量达4.7万口;在规模养殖场和畜牧示范区建设大型沼气池15处;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90%。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强以工代赈,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沿河滩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6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通过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专栏2:“十二五”农业重大项目工程

粮食核心区建设。利用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项目、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

高效农业建设。 “一带一区两基地”:沿浉河、淮河、竹竿河沿岸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南部生态经济与特色产业区;北中部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西北部优质特色养殖基地。

现代畜牧业建设。新建猪场项目、饲料加工项目、种猪场建设项目等,并新建上规模的养猪企业、养猪小区、规模养猪场等项目。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申林茶业公司3万亩薮北茶示范园和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以及5个万亩高效生态示范园建设项目等。

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000座;大中型沼气池建设项目等。

农业基础保障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等农业基础保障工程。

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种植、畜牧养殖、水产、茶叶、蔬菜、农机等行业建立合作总社,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要素整合合作,扩大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十二五”末,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15家,带动农户7.9万户,带动人数24万人,其中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0家,省级10家;15%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

优化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根据畜禽养殖、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不同农业形态的特点,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三类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培育和构建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

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万林种猪、健民粮业、强盛集团等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十二五”末,全县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围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物流销售,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绿证”培训工程。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加快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万千瓦。推动农机农艺融合,重点扶持发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科技示范基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积极推进茶叶、油菜生产机械化。“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6.5%以上。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水平,大力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分级包装上市,加快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向农村市场延伸。

完善农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优良品种普及,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加快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优化支农资金使用。规范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成100个500亩、30个10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精品示范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开展。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第八节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70亿元。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食品产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精深加工、创新引领、食品安全的要求,重点发展农副食品深加工,实行粮食全价值链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高品质食用油、专用面粉、糯米粉等,形成区域性终端消费类知名品牌,实现由农产品到高档食品的转变。重点支持天贸粮业年产2000吨米糠油建设、信阳埃得尔生态科技公司山茶油、蓖麻油加工、永强粮业糯米粉深加工等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织机,积极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围绕发展服装等终端纺织品,扩大中高档面料生产规模,加快推进服装、鞋帽等终端纺织品发展,引进和发展服装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原料-织造-印染-成衣的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技术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末,将罗山建设成为豫南纺织服装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以新时代陶瓷、粤特陶瓷、高盛瓷业为龙头,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强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高档环保装饰墙砖、板材,着重开发新型建材砖、高档建筑瓷砖和卫浴产品,形成陶瓷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蒸汽砖、炉渣空心砖等粘土砖的替代产品,支持金豫商品混凝土年产2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建设项目,“十二五”末,将罗山建设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茶及深加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坚持高端茶和低端茶同步发展,以“信阳毛尖”为主导品牌,做大“申林薮北”、“灵山剑峰”特色品牌,打造具有罗山特色的“信阳红”红茶品牌。围绕茶产品开展深加工,建立茶产品研发中心,重点发展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等茶系列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十二五”末,将罗山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茶叶及深加工基地。

煤化工产业。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化工产业,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特色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二甲醚、甲醇汽油等下游产品深加工。促进优势企业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积极采取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推进与上游企业合作,加快引进大型战略合作企业。

三、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按照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布署,紧紧围绕“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罗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纺织服装生产区、新型建材园区、仓储物流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区的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启动陶瓷专业园区、化工专业园区、建材专业园区和家具专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园区带动。

提升产业集群层次。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入住园区,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内在的工业技术关联、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定位分层、大中小型企业互补的企业群体,最终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密切连接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层次。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深入推进骨干企业整合重组,在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深化与央企、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优质资本、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等形式,与我县企业进行合作。

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集仓储物流、包装运输、教育医疗、城市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末,基本完成产业集聚区内农村居民安置工作和就地安置农民的城市社区化改造,集聚区居住人口达到4.5万人,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医疗、文化、体育、社保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3:“十二五”工业重大项目工程

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水、电、路、气、通讯、污水管网等重大项目,火车站站前广场工程、标准化厂房工程、工业服务中心项目等。

食品产业。天贸粮业生产米糠油项目、信阳埃得尔生态科技公司山茶油、蓖麻油加工项目等。

纺织服装产业。博润纺织公司迁建和扩建项目、龙马实业有限公司新建倍捻纱线及纺织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等。

新型建材产业。高盛瓷业年产30万套耐磨陶瓷托辊项目、新时代陶瓷公司年产4000万平方米中高档釉面砖项目等。

茶及深加工。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信阳红茶生产项目等。

煤化工产业。金鼎化工年产100万吨改性甲醇汽油、氮肥节水改造项目;中原聚合物有限公司聚合物生产项目等。

其它及特色功能材料。中宇数控机床项目、高耐磨陶瓷托辊产业化生产项目等。

第九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中心城市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2.3%,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把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着力点,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点乡镇为骨干,一般乡镇为依托,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现代城镇体系。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的要求,统筹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城区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速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壮大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打造“生态罗山、文明罗山、宜居罗山、富裕罗山、和谐罗山”。按照“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新区组装,谋划打通信阳新区羊山大道东至罗山直通线,初步实现城市功能信罗一体化,打造 “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围绕“绿、亮、净、美、畅”的整治思路,推进背街小巷硬化、美化、供排水、绿化、亮化等方面工作,全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品味。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

着力培育特色小城镇。按照“特色突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快楠杆镇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物育种、基础教育基地,培育形成县域中心镇。扎实推进灵山镇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茶叶种植业等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和县域中心镇。加快周党镇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商贸服务和蔬菜种植业,打造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流通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培育形成县域中心镇。支持尤店、高店、东铺、竹竿、庙仙等乡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打造成为特色种植小城镇。引导莽张、子路等乡镇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示范乡镇。支持彭新、铁铺、朱堂等乡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潘新、青山、定远、山店等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建成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小城镇。

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多元化投入、示范性带动、标准化建设,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产业基础较好的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工程,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对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要实施整村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其它村庄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十二五”期末,全县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00个。 

 


Copyright @ 2017 www.luosh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民政府
罗山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负责日常维护
主办单位:罗山县人民政府 承办:罗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376-2178559
网站标识码:4115210001 豫公网安备41152102000003号 豫ICP备120258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