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从源头抓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杜绝重污染源产生。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各类污染治理,重点做好水和大气污染治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污染治理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步伐,控制和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强环境监理,扩大在线监测,严厉查处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固废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每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实施好GEF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深入推进流域、沟渠的综合治理,切实搞好石山口水库、龙山水库、九龙河水库等水源地及其周边生态保护,确保水源地不受污染;严格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确保生态良好;加大矿山地质地貌的保护力度,实行矿山禁采区关停取缔、限采区收缩经营、开采区集约经营,对已破坏的山体实施综合性恢复治理。
专栏7:“十二五”重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工程
环境整治。东卜乡、楠杆镇、周党镇等8乡镇的村级连片环境综合治理。
环境监测。罗山县环境监测执法综合用房建设项目。
污染源治理。河南金鼎化工有限公司锅炉烟道气脱硫除尘项目、信阳万林种猪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等。
资源综合利用。 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项目、规模化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等。
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县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等。
第十三节 坚持消费、投资、出口并驾齐驱,增强对外开放水平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强化招商引资,突出招大引强,加快区域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制定实施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积极探索扩大消费的多种渠道,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顺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加消费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推动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普遍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新农村民居贷款,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全面落实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拓展农村流通市场,发展现代农村流通方式,着力扩大农村消费。
二、切实增加有效投入
发挥投资对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国资、民资、外资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工程,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坚持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创造最终需求。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继续推进大招商活动常态化。以“四库”建设为基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走出去”招商,贯彻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坚持“请进来”招商,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客商来罗山考察洽谈投资事宜;坚持“节会”招商,充分利用“5+2”经济论坛、茶文化节、中博会等重要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提升招商层次,立足中原经济区,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继续在深圳、东莞、上海等地主办各类推介和拜访活动。借助粮食核心区、产业集聚区、休闲旅游区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合作。
二是促进外贸进出口增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充分挖掘全县现有企业的加工潜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县设立加工制造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加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集中培育扶持出口大户。继续培育扶持来朝宝钻石公司、龙榜钻石公司、任翔运动品有限公司、豫南王鞋业、纳鑫电子等出口大户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在贷款、进出口、通关、外汇核销、退税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实行政策倾斜,努力形成出口品牌,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加强国内经济合作。抢抓南资北移机遇,发挥电力、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广东、上海、江浙为突破口,吸引知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我县发展。借助京沪等大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吸引大公司将生产环节和相关企业向我县转移。立足中原经济区,大力拓展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经济带合作的各种途径和渠道,实现引资区域多元化。突出抓好与国内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和上市公司的洽谈对接,推动我县企业与国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
第十四节 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优化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罗山和谐发展。
一、大力改善民生
积极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推动各种形式灵活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等多种机会和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劳务协作。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确保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2000人。到“十二五”期末,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新生劳动力的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和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财政支出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民生投资比重逐年提高,使投入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幅高于总支出增幅。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坚决取缔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面开展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相关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手续,实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异地可接续。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基金,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都要达到100%。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幼教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服务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化导向、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成县中等职业学校迁建工作,新建5所双轨运行的农村职业高中,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依托省、市“234”和“511”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职教基础能力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3个以上省级实训基地和5个以上市级实训基地。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
专栏8:“十二五”教育事业建设重大项目工程
Ø中职迁建项目。完成整体迁建任务。
Ø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加固、续建71888平方米。
Ø学前教育推进工程。18个乡镇及城区学前教育园区建设。
Ø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保证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达标,县城新区建示范性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一所。
Ø薄弱高中改造工程。薄弱高中学校建设,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
Ø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部门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包括软件、硬件配备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的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全力提升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与控制能力。加强县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动人,提高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改善提升县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全县各个乡镇卫生院(尤其是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设施;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强化县中医院在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作用,提高全县人民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争创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积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诊疗水平,保证医疗一线的人才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
专栏9:“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重大项目工程
Ø卫生执法监督所建设项目。建设3000平方米的卫生执法服务中心。
Ø第三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扩建医疗用房15000平方米。
Ø中心乡镇卫生院扩建项目。改扩建医疗用房12000平方米。
一般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扩建医疗用房14000平方米。
Ø卫校教学楼扩建项目。扩建教学楼5000平方米。
Ø精神病院扩建项目。扩建医疗用房3000平方米。
Ø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扩建医疗用房15000平方米。
Ø120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建设120指挥中心3000平方米。
Ø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等。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县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馆、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19个农村文化站建设,实现县有场、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向基层延伸。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要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强化社会教育作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专栏10:“十二五”文化事业建设重大项目工程
Ø文物库房提升项目。新建库房1000平方米,改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增加环境监控设施。
Ø乡镇文化站设备添置和设施配套项目。包括周党、灵山、楠杆、莽张四乡镇文化中心站配套设施。
Ø县城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5亩,建筑面积13000-18000平方米。
Ø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建设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网络改造和终端设备(用户机顶盒)。
Ø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工程。建设无线地面数字电视中转站4个和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用户机顶盒)4万个,实施“三网融合”工程。
Ø乡镇数字电影院建设项目。建设楠杆、周党、灵山3个镇数字电影院工程。
Ø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工程。更换广播电视采制播数字化设备。
Ø体育中心项目。“一场两馆”占地90亩,总投资14000万元。
三、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78.1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完善人口计生各项政策,逐步加大对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倡导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县、乡、村三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城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中加大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基础建设,提高乡镇计生站服务功能,完善计生村室服务设施,提高村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壮大老年产业,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和涉老服务组织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
专栏11:“十二五”人口工作及社会养老服务建设重大项目工程
Ø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级服务中心及19个乡镇人口计生服务中心配套完善项目。
农村敬老院项目。建设敬老院30所。
Ø县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县老年公寓1所。
Ø县光荣院项目。社会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建成荣军休养床位200张。
Ø县社会福利院项目。建成养老床位500张。
Ø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项目。建成服务床位100张。
Ø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总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
Ø县孤残儿童养育中心项目。建成床位200张。
Ø社会养老机构项目。新建5所乡级社会养老中心。
四、优化社会管理
强化社会管理法规、体制、能力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提高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依规发挥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探索建立科学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
五、维护公共安全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城乡技防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重点区域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平安建设责任制和维护稳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深入实施依法治县,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建设法治罗山。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国防教育。
七、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推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社会环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罗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美好蓝图,是指导全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县上下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全面顺利实施。
第十五节 着力加强组织领导
将科学发展思路和真抓实干精神相结合,形成以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强有力实施组织体系。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科学管理和统筹实施“十二五”规划,及时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促、检查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并将规划的严肃性与项目实施的灵活性相结合、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二是加强执行监督。加强规划实施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施的强制力、约束力。各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动态监测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三是开展中期评估。“十二五”中期,对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小结,形成评估报告,按程序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定。同时,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形势变化或其它重大原因,致使原内容不适应新形势而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对局部内容进行研究调整并报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四是抓好规划宣传。重点深入宣传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宣传贯彻规划精神,在全县上下形成贯彻实施规划的浓厚氛围。
第十六节 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以深化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为核心,以农村、财政、户籍、社会事业为重点,消除约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依托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严格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监督,执行法定征地补偿标准,做到同地同价、补偿统一,突出人本理念,优化征地工作流程。二是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实行有偿、有限期、可流转的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鼓励村集体或乡镇有关机构将农户承包地集中租用后转承包给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或城市农业投资者,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承包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支持成立农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将没有农业利用价值的土地及时转为非农用途,探索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综合利用,缩小土地闲置占用规模。三是建立中间服务组织。全面建立土地交易评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等中介服务组织,使土地管理从村委会剥离出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一是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二是建立完善流转评估制度。规范林权流转交易秩序,努力拓宽林农进入市场的渠道,建立完善流转评估制度,确保林农利益不受损失。三是探索实行“山田承包制”。农民承包山地后,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种药等经济,既解决就业又通过林地抵押、树木抵押获得贷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确立户籍自愿流动登记制度,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户籍问题,降低迁移成本。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同城待遇和当地户籍问题,使移民户最终实现与原户籍人口同等的选举权、就业权,同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同等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力。
积极推进县乡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县、乡、村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积极寻求化解乡村债务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公务消费改革,努力提高理财水平;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农村公路养护、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机制,推动农村事业进步。
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为支撑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补充的良性竞争医疗格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七节 着力实施人才战略
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核心,用政策吸引人才、靠培养造就人才、依机制用好人才,力争到2015年,我县人才总量达到全县社会总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一、注重人才培养
一是完善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县委党校、县人才交流中心、县职业中专和各专业协会等人才培训基地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二是突出培训重点。以科技下乡、劳务输出等为契机,加强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学历培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合作,选拔一批有培养价值的骨干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到先进地区、上级单位、各乡镇的重要岗位挂职锻炼,着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复合型人才。三是筹措培训资金。多渠道、多途径筹措人才培训资金,县乡两级财政合理安排资金,确保人才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人才培训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二、加快人才引进
一是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对外宣传罗山人才供需状况和政策环境,宣传表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二是引进对口人才。结合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引进对口专业人才,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三是鼓励单位引才。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姻”等各种灵活方式引才引智。四是完善引进机制。采取短期服务、技术入股等灵活形式,重点引进企业技术研发所急需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五是建立专家信息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选拔一批在工业、农业、城建、教育卫生等方面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公正、诚信的专家,建立专家咨询库,设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可行性、合法性、经济社会效益、执行条件等开展研究咨询。
三、优化人才配置
一是加快人才服务机构建设。抓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乡镇人力资源服务网点建设,建立起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各乡镇人力资源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人才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发展网络人才市场。建立罗山人才信息网,实现县人才网和省、市人才网站联网运行。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奖励力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热情。四是打造人才流动“绿色通道”。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地区、部门、行业、身份等限制,疏通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间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企业、基层创业或服务,重点引导人才向急需人才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产业流动;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规定,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合理性、合法性、有序性和开放性。